尋找家鄉的故事-千人梅州訪問團

背景

由香港梅州社團總會主辦的「尋找家鄉的故事•千人梅州訪問團」於復活節假期期間舉行,活動由本智庫榮譽顧問梁亮勝主席及曾智明主席率領,明匯智庫邀請一行10多位青年研究員一同參與,行程期間與其他青年團體代表一同參觀雁南飛「國家5A級旅遊景區」茶田景區、客天下、橋溪村等著名客家文化的景點,加深青年研究員對客家文化認識;此外,大會又安排梅州青年與各位青年研究員同遊共進晚餐和篝火晚會,團員們表示,此行收穫甚豐,不僅增加了對客家文化的瞭解,亦促進了梅港青年之間的友誼。

 

青年研究員分享遊覽感受

梅州被譽為「世界客都」 ,同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客家文化深厚,行程期間我們參觀過不少古村落和博物館,古樸的建築、厚重的客家文化都讓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當中的橋溪村我們認識是最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村落之一。

橋溪村,位於梅州五指峰,四面環山,進村的山路曲折蜿蜒,形成天然的屏障,相傳在明朝時候福建寧化石壁村的朱、陳兩姓人家,就先後來到橋溪村繁衍生殖,隨後村內的客家遊子們積極到山村外發展,打拚了一番事業後回鄉建設,因此村內有保存不少融合客家民居建築和西洋特色的建築。

村落中的繼善樓則是最具代表的傑作,據導遊介紹,該樓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當時用了12年才竣工,是一座典型的二層夯築的槓式圍樓,不但規模比較大,而且有七槓之多,加上內部裝飾甚為精緻,在這麼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裏,存在一座華麗的大屋,確實讓人有些意外。樓內的雕刻手工精細,既有鏤空見底的亦有打磨圓滑的圓雕,還有深淺起伏的浮雕。廳堂和廊道內最搶眼的莫過於金色的祥禽瑞獸,這些細刻精雕,把印尼僑商朱汀源五兄弟在海外經商發達的豪氣一展無遺。

除了建築本身的華麗外,繼善堂還有一個百蝠堂令我們大開眼界當地導遊邀請我們去樓上一個房子沾沾福氣,可是我們遠遠聞到一股怪味,不願意走近,但好奇心驅使下,我們走近定睛一看,原來是許多蝙蝠倒掛在房,原來此樓建成以來,便有近百隻蝙蝠繞樑而居,驅趕不去。久而久之,主人也就順其自然,讓他們留在此處。蝠與福同音,遂將該房間改名為「百福堂」,至今仍是如此。透過此行,加深我們對客家文化及中國文化的認識,明白到中國文化崇尚的慎終追遠,回饋社會建設家鄉的思想,當中「百福堂」的蝙蝠參觀更讓我們明白到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與自然融合的重要性,順應大自然萬物的發生或許是對現金文物保育的新啟示。

 

對於這次回鄉之旅,各團友都有不同的感受

有首次到梅州的團員表示,行程期間深深被梅州的客都之情所吸引。他表示:是次行程滿足是因為過去曾在書本中了解到關於客家人「耕讀傳家」的世代傳統,在這次旅程中真正認識到。  他指出:客家有諺:「山瘠栽松柏,家貧好讀書。」客家人來自文明昌盛的中原,經過五次族群大遷徙來到梅州,由於山多地少,人多田少的地理環境中,再加上本身是中原「衣冠南渡」的士族後裔,客家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因此,讀書求學成為客家人的最好出路,將「耕讀傳家」奉為圭臬。團員一直帶著客家人的概念參與梅州之行,但又生怕城市化的發展,把客家文化已洗得一乾二淨,但沒想到在參觀百侯鎮楊氏太史第時,他見到房子的大門兩側牆上赫然寫著「耕讀傳家,源遠流長」八個大字,他就知道原來客家人的文化仍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留在梅州,因此他真正深深感知這種傳統紮根之深。有望梅州能夠既保存城市發展之餘,仍然保存傳統客家文化。

 

對於祖籍是梅州的團員而言

當他們再次回到梅州,遇上春季的梅州,看到古樸村落再配上春天氣色的環境都詩意大發,又藉此抒發他們對鄉情的反思。

有團員表示:我的祖輩,他們的根在祖國大陸,在一個不起眼的客家之都——梅州。恰恰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城,生養了我的祖輩,而他們不甘平凡,勇敢走出高山圍繞趟過江河阻隔的貧瘠之地,最終落地生根在香港。 時光易逝,歲月不居。今天,我們歷經數小時車程,回到了祖輩出生之地。眼前的鄉村風景新貌,歷經新時代的變遷,還以為與祖輩時代不同;但淳樸的民風與親切的客家鄉音,卻仿佛穿越一個世紀未曾改變。古樹發新枝,田野載綠苗,阡陌間雞犬相聞,鄉民們流露的笑臉,讓我感覺,回家了。無論漂泊多遠,這裡才是我們的根。小城梅州,承載了祖輩的思念;小島香港,百年裡也同樣承載了祖國的思念。

附件

  • 千人梅州防問團--徵文比賽-第一至八篇.pdf

    pdf / 6.7 Mb
  • 千人梅州訪問團--征文比賽--第九至十三篇.pdf

    pdf / 8.9 Mb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