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灣區是什麼?
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範圍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市。
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發展藍圖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對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堅持改革開放肩負重大意義。其核心部分在於最大程度發揮各城市比較優勢,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促成區域內的深度、有機融合,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將大灣區建設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香港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專業服務享譽全球,加上享有「一國兩制」的雙重優勢,在大灣區建設擔當重要角色;一方面支持區內經濟發展,提升大灣區在國家雙向發展中的角色和功能,而另一方面,便利香港優勢產業進入大灣區市場可拓闊其發展空間,貢獻大灣區的發展。
2. 政府有什麼推動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18年10月10日發表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中宣布,政府將成立高層次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由她出任主席,成員包括所有司局長,全面統籌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事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亦將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並委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以具體落實有關工作。
特區政府推進大灣區建設的重點工作包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便利香港優勢產業落戶大灣區,以及通過政策創新突破和便利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學習、就業和生活的措施,在「一國兩制」原則下,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加強大灣區內城市互聯互通。
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高鐵香港段)和蓮塘/香園圍口岸開通,進一步改善大灣區的交通聯繫,大大縮短往來不同城市的時間;加上政策和制度的創新突破,將進一步提升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互聯互通,充分發揮大灣區建設帶來的協同效應和機會。
特區政府將與中央相關部委、廣東省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緊密合作,以創新、協調發展、持續發展、互利共贏和改善民生為原則,不斷細化、深化和優化具體合作項目,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人,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新機遇。
3. 大灣區內有什麼基礎建設?
香港和內地關係密切,往來交通網絡發達,口岸設備完善,交流頻繁。現時香港的陸路口岸包括羅湖、落馬洲支線、紅磡、深圳灣、落馬洲(皇崗)、沙頭角、文錦渡,出入境人流近年節節上升。2017年,單是經陸路口岸往返內地出入境人次已超過2億2100萬,即每日超過60萬人次。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高鐵香港段)和蓮塘/香園圍口岸三項重大跨境基建陸續開通,加上聯繫珠江口兩岸交通基建,如虎門二橋和深中通道等的建設,將進一步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並為吸引海內外人才到大灣區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待蓮塘/香園圍口岸落成後,更將形成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更佳過境交通規劃布局,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及高鐵香港段投入服務,亦將大大提升香港口岸應對跨境旅客不斷增加的能力。
港珠澳大橋
由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全長41.6公里,是世界上最長橋隧組合的跨海通道
往來珠海與葵青貨櫃碼頭的行車時間由約3.5小時縮減至約75分鐘
往來珠海與香港國際機場的行車時間由約4小時縮減至約45分鐘
將珠三角西部納入香港3小時車程可達範圍內
高鐵香港段
連接現時長達25 000公里的國家高鐵網絡
無須轉車直達14個內地城市
只需約14分鐘可直達福田
只需約23分鐘可直達深圳北
只需約48分鐘可直達廣州南
蓮塘/香園圍口岸
香港與深圳之間第七個陸路邊境口岸
香港首個備有「人車直達」設施的道路口岸
由大埔至深圳龍崗的平均行車時間可減少約22分鐘
預計新口岸每天可處理車輛17 850架次,旅客30 000人次
虎門二橋
預計2019年上半年通車
總長度約13公里,是世界上跨徑最大的鋼箱樑懸索橋
連接珠江兩岸的重要過江通道
東莞到番禺的交通距離至少拉近10公里
深中通道
預計2024年通車
全長約24公里,集「隧、島、橋、水下互通」於一體
通過連接線實現在深圳、中山和廣州南沙登陸
採用速度每小時100公里的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準
連接珠三角「深莞惠」與「珠中江」間唯一的公路直連通道
深圳至中山的行車時間由約2小時縮減至約20分鐘
4. 香港有什麼青年相關的發展政策?
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
自2014-15年度起推出的「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內地實習計劃,加深香港青年對內地就業市場、職場文化及發展機會的認識,協助他們訂立未來工作方向、累積工作經驗和建立人脈網絡,增強就業優勢。2018-19年度資助的135個實習項目中,47個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總資助額約3,300萬元,預計約1 200名青年受惠。
專題青年實習計劃
政府與內地官方文化科研單位合作,於2018年舉辦四個專題青年實習計劃,包括「故宮博物院青年實習計劃」、「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年實習計劃」、「敦煌青年實習計劃」和「中國科學院青年實習計劃」,合共為70名香港青年提供多元化的專題實習機會,培養他們相關的專業知識、視野和才能。其中故宮和臥龍的實習計劃更加入廣東省和澳門青年,讓三地青年一同在文化科研單位實習,促進大灣區青年互動交流。
企業內地與海外暑期實習先導計劃
為進一步提供有質素的內地及海外實習崗位,政府於2018年以先導形式推出全新的「企業內地及海外暑期實習先導計劃」,與本港大型企業合作,為青年人提供更多在內地,包括大灣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至世界各地實習的機會。2018年暑假期間,16所大型企業合共提供200多個實習職位,遍布內地不同省市和七個海外國家。
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
政府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內地交流團,就歷史、文化、藝術、科學、體育運動、經濟、人民生活、社會制度等特定主題進行交流考察活動,促進香港青年對國情的認識和了解,增加對國民身分的認同;非政府機構亦可安排青年人到內地進行義工服務。2018-19年度資助的319個交流項目中,52個到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總資助額約1,170萬元,預計約4 000名香港青年受惠。
青年發展基金
政府成立三億元的「青年發展基金」,以資金配對形式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支持青年人在香港,以至到內地,例如大灣區創業,發掘各種機遇。
5. 居住証是什麼?
中央於2018年8月16日公布《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辦法》),並於今年9月1日施行。根據《辦法》有關規定,在內地居住並符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可申請領取居住證。持證人可在內地的居住地依法享有三項權利、六項基本公共服務、九項便利,涵蓋就業、教育、醫療、旅遊、金融等日常生活範疇。
三項權利
1. 勞動就業
2. 參加社會保險
3. 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
六項基本公共服務
1. 義務教育
2. 基本公共就業服務
3. 基本公共衞生服務
4. 公共文化體育服務
5. 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務
6. 國家及居住地規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服務
九項便利
1. 乘坐國內航班、火車等交通運輸工具
2. 住宿旅館
3. 辦理銀行、保險、證券和期貨等金融業務
4. 與內地居民同等待遇購物、購買公園及各類文體場館門票、進行文化娛樂商旅等消費活動
5. 在居住地辦理機動車登記
6. 在居住地申領機動車駕駛證
7. 在居住地報名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申請授予職業資格
8. 在居住地辦理生育服務登記
9. 國家及居住地規定的其他便利
廣東省公安廳於8月27日公布由9月1日起廣東省內386個受理點可辦理港澳台居民居住證。詳情
如有其他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疑問,可以前往查詢反饋留言給我們或按右下角的藍色按鈕與我們的線上客服對話。